现代爱情观念变迁下的挑战:为何寻觅真爱愈发不易?
作者:解心在线 2024-04-07 10:35:45 婚恋心理
现代爱情观念变迁下的挑战:为何寻觅真爱愈发不易?

在现今的社交应用环境中,用户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简短的信息吸引陌生人的注意,鉴于高频率的互动特点,许多人选择发送模板化或标准格式的消息来尝试建立联系。

这一行为正如伊娃·易洛思所比拟的那样,犹如电话销售中自我形象的快速推广。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网络世界潜在交往对象的无限性和可替代性,当出现任何不如意或不适的情况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迅速切断现有关系,秉持着“下一个会更好”的心态不断切换目标。

这种频繁且浅层次的接触及结束关系的现象,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循环往复的浅尝辄止”。

尽管智能手机让我们能够轻易跨越地理距离,将遥远的“天涯”变为触手可及的“咫尺”,但与此同时,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轻,甚至有时会在主动寻求独处与被动承受孤独之间摇摆。

在《冷亲密》一书中提及,现代人在面对爱与亲密的需求时,陷入了一种深刻的现代性悖论之中: 既向往深情厚谊,又在理性和情感之间的抉择中犹豫不决。

这种内在的矛盾与纠结,无形中促使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采取退缩态度,无意间放弃了本可能拥抱的美好幸福,转而在一种看似冷静实则疏离的情感状态中徘徊。


01.现代视角下的情感量化与通约现象

如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孤独,并表现出对恋爱的抵触或疲倦情绪。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有关,即个体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需求的满足。

在两性关系中,双方都期望获得对方全面的理解和接纳,这种高度的情感契合度增加了建立深层次亲密关系的难度,于是有些人选择专注于自我成长,而非投入复杂的情感交互。

进一步探究,易洛思的观点揭示了现代资本社会对情感关系的“通约化”影响。这里的“通约”指的是将原本主观、独特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客观、可衡量的标准。

如同用水温计将不同的体感温度量化,职场中普遍的性格测试、能力评估等做法,正是将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状态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便于管理和评价。

情感通约的后果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转变为可以进行理性分析和比较的对象。

当感情被当作一种可以权衡利弊、计算成本与收益的商品时,其本质特性便被肢解和商品化,如寻找伴侣的需求被细化为性需求、陪伴需求等具体功能,进而催生出搭子文化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既然自身的大部分情感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满足,那么进入一段正式的恋爱关系反而显得多余和耗费精力。

然而,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警告,长期依赖同质化的社交活动和缺乏深度情感关系可能导致个体陷入过度自恋的困境,从而忽视了真实人际交往和深厚情感连接对心灵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虽然表面看来单身生活带来一时的便利和舒适,但从长远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感角度来看,深度的人际互动和亲密关系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02.自恋情结的诱惑与困境

实际上,企业领导者尤其容易陷入自恋的漩涡。首先,在多数企业主眼中,员工的角色往往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工具。

他们掌控着决策权,员工们为了赢得赏识与晋升机会,常常不遗余力地迎合和强化老板的意愿与想法。

作为公司的掌舵者,老板需具备强大的信念,面对投资者的质疑、批评乃至挫折时,必须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

久而久之,在反复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逐渐深陷自己构建的理想化图景,对外界的意见愈发抗拒,导致权威不容挑战,团队内部也不再出现有价值的反对声音。

在这种氛围下,老板愈发沉浸于赞美与肯定之中,自恋倾向得以加强,甚至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固执前行,越是努力,越是迷失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亦然,个体在追求与自己相似的圈子和情感认同时,常会规避外界的否定与批判沉醉在网络空间中大量正面反馈的温床。

正如《冷亲密》一书所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离并非源于缺乏共性,恰恰是因为共享的标签和符号过多,导致人们在互相归类时失去了个性差异。

例如,“名校背景”、“独生子女”、“健身爱好者”、“南方户籍”、“巨蟹座”、“MBTI人格类型INTJ”、“擅长烹饪”等等标签,虽被用于彰显个人特色,但在众多相似信息的堆砌中,个体反而陷入了同质化和标准化的困境。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根据这些标签构筑起对他人的理想化认知,但一旦回归现实生活,这些幻象便瞬间瓦解,再次回到孤独且自恋的情感状态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述的“自恋”不同于健康的“自爱”。

韩炳哲在著作《爱欲之死》中指出,真正懂得自爱的人能明确自身界限,既关爱自己,又能理解和尊重他人存在的独立性。

而自恋者的世界边界模糊,倾向于视周围人为自我投射的一部分,期待所有人都应无条件肯定和赞同自己。

他们在自我的迷宫中漫无目的地漂泊,直至最终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03.三个核心议题

如何避免自恋式人际关系的桎梏? 以下三个反躬自省的核心议题有助于我们跳出现代社会固化的思维模式,促进深度人际交往的发展:

议题一: 我是否受制于符号化表达?

在易洛思的观点框架中,互联网时代将人简化为一系列的语言、文本和象征符号,而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构建,往往基于这些符号而非真实的身体感知。

面对此现象,我们需要警醒,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参与多元情境,如通过不同形式的搭子活动(如观影搭子、美食搭子、旅行搭子等) ,逐步与同一伙伴深化联系,而不局限于单一功能性交往。

透过多次实际互动,突破原有的舒适区,捕捉那些无法通过数字化媒介传达的微妙情感信号。

正如梅洛-庞蒂的理念所示,充分理解个体的整体性意味着超越感官刺激,实现对生活的整体领悟。

因此,摆脱符号束缚意味着积极投身现实交往,并与少数几个伙伴共同累积丰富的共同记忆。


议题二: 我是否充分尊重并理解他人的主体性?

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意义深远的问题是,我是否真正将他人视为完整的个体。

曾有一个实例表明,当我作为信息提供者时,感到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被对象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被当作一个具有情感和体验的人来交流。

这种体验提醒我们在日常互动中,无论是与粉丝互动、购物消费或是售后服务沟通,我们都可能不自觉地将他人简化为功能性角色,忽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情感需求。

因此,时刻自我审视是否将对方视为“人”,而非仅仅是达成目的的途径,至关重要。


议题三: 理智是否抑制了我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一段涉及友情和职业选择的纠结经历中,当面临保持现状与追求情感可能性的冲突时,理性考量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面对重要的人生决定时,情感的力量能够激发个体冲破常规和理性预期,勇敢追寻内心的真实愿望。

弗洛姆关于爱的本质的见解强调了行动与付出的意义,而非仅仅关注被爱的需求。

因此,面对重要的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学会辨别并承认情感的真实需求,敢于承担情感风险,从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的理性框架中挣脱出来,回归作为一个充满情感、生动真实的个体,展现自己为所爱之人做出奉献的能力。

这不仅适用于浪漫爱情关系,同样适用在友情、亲情以及其他重要的人生伙伴关系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