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卫生报告:精神障碍发病率暴增50倍,形势严峻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1-30 08:07:43 心理健康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卫生服务历史并不长,从1898年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的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至今,几个里程碑事件可以标志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是分别于1958年、1986年和2001年召开的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三次调整工作指导原则和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二是近10年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特别是2013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使精神卫生事业在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下有了长足发展。

三是包含预防、医疗和康复服务的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主要侧重于严重精神障碍的防治。

中国精神卫生报告:精神障碍发病率暴增50倍,形势严峻

一丨三次全国工作会议和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从起步到发展

1958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1958~1962年精神卫生工作的5年计划,提出了“积极防治,就地管理,重点收容,开放治疗”的精神卫生工作指导原则。

1986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共同签发的《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意见》,制定了《精神卫生工作“七五”计划》。

2001年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新时期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指导原则。随后在2002年下发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

2015年开始了又一个《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规划总目标设定为普遍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显著减少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积极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体目标中除了完善协调机制、健全服务网络、缓解人员紧缺、落实救治救助外,还包括以抑郁为代表的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防治能力明显提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严重精神障碍的康复工作初具规模,以及通过普及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知识,设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明显改善精神卫生工作的社会氛围。

二丨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精神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1.加强行政管理和财政投入

1998年,精神卫生工作被纳入公共卫生管理。2006年5月,卫生部在疾病预防控制局内成立了精神卫生管理处,主管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卫生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全国老龄办)1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卫生部为牵头单位。

2007年又增加了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为成员单位。

2004年财政部首次拨付精神疾病防治专款,支持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在全国60个示范区开展社区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和提供肇事肇祸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等,开始了国家精神疾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2009年严重精神障碍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均等化服务。建设精神卫生防治体系被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投资150亿元对约600所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改扩建设。

2.出台政策支持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等7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就“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精神卫生科研和疾病监测工作,依法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等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由此形成了我国政府当前精神卫生政策的框架。

2008年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就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识别和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将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制定的工作指导原则进行了细化,强调了要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目标。

2017年1月,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基本目标。

3.提供法律保障

在上海、宁波、深圳、北京、杭州、无锡、武汉的精神卫生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历时27年的磨砺,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自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共七章八十五条,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都做了规定。明确了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三丨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及国际精神卫生服务趋势

1.精神卫生工作对象

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覆盖所有的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成人、老年人。这些人群存在于不同的状态下,即普通人、心理亚健康者、常见精神障碍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包括急性期、恢复期)、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包括康复训练期、收养期),面临着医疗问题和非医疗问题。

2.精神卫生工作内容

对普通人群主要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或辅导的预防性服务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基层卫生机构,以及各年龄组人群学习、生活、工作的机构是提供普通人群预防性服务的主要场所。

对心理亚健康者,除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或辅导的预防性服务以外,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基层卫生机构,综合医院(精神科及其他相关科),精神专科医院,具备心理治疗人员的其他医疗机构是提供心理亚健康者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具备心理咨询人员和(或)职业指导人员的机构提供非医疗服务。

以抑郁、焦虑、物质使用障碍为主的常见精神障碍患者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主体人群,占精神疾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其中病情严重的部分患者需要门诊和住院治疗。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及其他相关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基层卫生机构对轻型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病情严重者需要转诊到精神专科机构医治,同时需要患者家庭和所在的单位、学校、社区提供适当的支持。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分裂性情感障碍等)在人群中占1%左右。精神专科机构提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急性期的门诊、住院治疗,负责患者报告和登记。恢复期患者可以继续在精神专科机构接受医院内巩固治疗,或者回到社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受随访治疗。患者家庭和所在单位、学校、社区对他们提供的适当支持,能够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减少残疾,重新回到社会。

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遗留有部分功能残疾的常见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轻度的或短期的残疾一般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得到大部分或部分恢复。

慢性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需要继续监测病情变化,接受随访治疗,得到生活、职业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这些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提供,或承担慢性患者康复功能的精神专科机构提供。

残疾程度较重或时间较长的康复困难的收养期患者,主要由养护机构提供照料服务和简单治疗、训练。承担慢性患者康复/照料职能的精神专科机构,在机构设置、卫生人力配置等方面均应与承担急性住院职能的精神专科机构有所不同,但目前尚未实现。

3.我国现有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涵盖18个部门和组织,共同处理精神卫生工作中涉及的医疗问题和非医疗问题(图2-3-1)。

中国精神卫生报告:精神障碍发病率暴增50倍,形势严峻

在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中,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由卫生、宣传、教育、文化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办等部门和组织承担。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的干预工作,主要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承担。

近年来,教育部门、妇联、青年团、工会和非政府组织设立的非医疗机构,以及民营非医疗机构提供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服务快速增加。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和康复工作,主要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疾病康复机构承担。其中,精神疾病康复机构主要由民政部门、残联设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