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2-03 08:05:46 心理健康

随着官方通告的发布,连续搜寻106天不见下落、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西少年失踪案终于水落石出: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尸体发现地系原始第一现场。胡鑫宇的录音笔里声音为本人,不存在人为合成、篡改情况,胡鑫宇生前失踪当日(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23时08分的两段录音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值得关注的是,公安部门对胡鑫宇的心理画像描述如下:

 

“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己情绪、想法的习惯。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2022年9月到致远中学就读后,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造成了胡某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等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这些都是典型的抑郁症状,结合胡鑫宇生前已经有明确的厌世和轻生倾向来看,其生前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很高,且已经有了“重度抑郁”的表现。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教授胡佩诚,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人如果有了不想活的想法或者已经付诸了行动,就不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胡鑫宇的抑郁可能已经到达了一个极严重的阶段,难以自我控制。”


“他为什么会自杀?

又是什么把他变成这样?”

相较于录音笔里的录音,胡鑫宇生前随手写下的笔记里有更多他的想法和内心的体现。

 

生前的胡鑫宇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负面情绪的文字内容:

 

“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

 

“10月9日周日,来校第4天,状态依旧差,睡眠可能有问题,但影响不大,昨天11:30左右睡,5:30左右醒,醒了一直懒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如果我什么时候颓废了,就想一下去留问题既要回应这个议题。首先应如何同严老师讲,最好点明原因:1、怕影响他人;2、不劳你费心,我自己调整;3、在意他人感受,不合群。”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几乎不看黑板,因为我怕、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最讨厌看到别人消极表情,但是自己又消极对待别人。”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2022年10月14日,也就是失踪当日,他写道:“整日都没有抬头听课,甚至书都没打开。”

 

在寻找胡鑫宇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胡鑫宇的物理课本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此外,胡鑫宇还曾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虽然有明显的轻生想法,但胡鑫宇也并非“一心寻死”,直到失踪前登上学校5楼的阳台想要跳楼,他仍有思想争斗与挣扎,并且用录音笔记录了下来:

 

失踪当天17时40分,他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还是会被发现的。刚刚又不跳,不行,我应该是不想。”后来他放弃了跳楼自杀的尝试,但这次放弃却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自杀前当晚23点08分,胡鑫宇留下了最后一条录音:“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生前的胡鑫宇也曾向家人发出过“求救信号”:

 

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用曾三次给母亲李连英打电话,时长共计43分钟,说自己“很想哭”,想要回家,不想读书了。李连英心疼孩子,说想哭就哭出来,他就哭了一会儿。李连英询问原因,胡鑫宇却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诉说在学校适应不太好,窗帘太亮了,睡眠不好。

 

胡鑫宇打来电话时,舅舅在李连英旁边。听孩子这么说,他很惊讶,胡鑫宇平时成绩不错,很懂事。他觉得孩子状态不太对,于是建议李连英趁着国庆假期回江西陪陪孩子。

 

10月1日凌晨,胡鑫宇母亲、哥哥专程从福州赶回予以安抚。国庆期间,李连英和胡鑫宇待了4天,感觉他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不爱做作业”。

 

10月4日,胡母二人离家返回福州。

 

10月5日,胡鑫宇又与母亲通话三次,共39分47秒,其母亲未透露通话内容。

 

10月10日至13日,胡鑫宇曾7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树林山岗方向。

 

10月14日,胡鑫宇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五楼阳台,有明显轻生意图。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胡鑫宇之死,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据胡鑫宇的外婆说,胡鑫宇是一个懂事体贴的孩子。收到压岁钱,胡鑫宇总会给母亲李连英,用来交学费。他从小就非常心疼妈妈,会担心妈妈太操劳累坏身体。

在母亲李连英的眼中,胡鑫宇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胡鑫宇进入高中后,在外务工的李连英曾询问儿子需不需要陪读,胡鑫宇说“妈妈,你在外再挣一年钱吧,要陪读等高二再说”。

 

但是这种“懂事”,是否也是使得胡鑫宇一步步走向轻生的因素之一?

 

心理学教授丛媛分析道:“青少年期间出现各种问题,看似归咎于学习成绩问题,深究起来和早期的亲情、友情及相处模式等密不可分。如果早期亲情关系建立得好,长大以后,他的友情建立就非常容易,这样就有了内心支持系统,像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遇到事情容易发泄出来、说出来、倾诉出来,后续风险也就减小了许多。”

 

但很显然,胡鑫宇更多时候选择把事情藏在心里,选择自己承受,即便面对母亲问询,也不愿透露真实想法。而其母亲,或许是因为始终未能对胡鑫宇的状况有真正透彻的认识,所以即便国庆假期特地返乡陪伴胡鑫宇,也没能影响和改变之后事情的走向。

 

或许,如果当时的家人能够带胡鑫宇去找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干预,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但很可惜,这世间没有如果,有的只是后果跟结果。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据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且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一直在呼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而现实中,绝大多数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当中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转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叶敏捷告诉南都记者。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期,这个生命阶段长达8-10年。在向成人过渡期间,孩子们的情感中枢率先发展,到十五六岁时,已与成人无异,能够感受到强烈而充沛的情绪,而此时,人体中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成发育。

 

“就像一辆行驶速度非常快的汽车,却只有自行车级别的刹车,青少年的冲动控制会比较困难。”叶敏捷解释。

 

由于大脑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从精神心理医学的角度看,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性行为,从产生自杀念头,到行为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是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因素,是引发自杀的直接原因,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

 

2021年,郑毅等学者共同发布首个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医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高达17.5%。

 

这次调查显示,儿童发病率前五位与成人不同,第一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多动症;第二位是焦虑障碍,第三位是对立违抗障碍,第四位是抑郁障碍,第五位是抽动障碍。同时,儿童在十一、二岁之前以行为注意缺陷、多动、抽动为主;十二岁之后开始,以焦虑、抑郁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郑毅认为,中国八成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多动症,大多数人不认为它是心理障碍,只认为是淘气;抽动症被人们认为是挤眉弄眼的坏毛病,家长也想不到要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大多数家长对这些常发生的问题都不够重视,甚至不知道它们可能是由心理障碍导致。

最容易引起家长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厌学,郑毅认为,绝大多数精神障碍会影响学习。

 

心理学者认为,“厌学”是孩子的一个情绪信号,不像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是故意不想学。

 

在门诊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学习时会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辗转到心理门诊后,有的家长会很生气,批评孩子“你就想偷懒”。

 

有十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月幽说: “这是一个比较可悲的现象,很多父母有一种倾向,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可以先不管。而抑郁势必会影响到学习,严重的要休学,所以就更容易被带来咨询。但即便被送来,父母的主诉依旧偏重于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不被情绪影响。”」(摘自《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家庭社会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来自南方都市报企鹅号)

胡鑫宇系自缢死亡:“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如何避免下一个“胡鑫宇”的悲剧上演?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贺英提到: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1. 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或者掉眼泪;

 

2. 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或者早醒、易醒,睡不安稳;

 

3. 作息不规律,晚上熬夜,白天睡觉;

 

4. 过分沉迷电子产品,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5. 不愿出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6. 提起上学就会各种身体不适,医院各项体检又没有发现明显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贺英建议家长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 首先需要识别到孩子可能出现情绪问题,需要心理帮助而不是浑然不觉;

 

2. 家长不要急于纠结孩子的表现,切忌过分批评、指责、打骂;

 

3. 家长需静下心,耐心坦诚地倾听孩子诉说他们内心的压力;

 

4. 接纳、认同孩子的压力,共同调整学业期望值,从家长层面减轻对孩子的施压;

 

5. 增加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帮助孩子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

 

6. 家长以身作则,不熬夜,不过分沉溺电子产品,不激烈争吵,尽量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贺英提醒家长,如果采取了以上措施,孩子症状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孩子不愿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不知如何着手去做,可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心理门诊就诊,让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帮助家长和孩子。

 

而对于老师和校方,心理学教授丛媛说到: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重视起来,比如说班主任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针对孩子们的思想状况要及时发现。学校也应该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如果没有,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对学生做心理评估,尤其是有重大事件发生以后,要对学生做心理疏导。

 

针对学生要有简单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每个孩子要有重点分析和了解。像胡鑫宇的情况,老师如果发现他只言片语显示出厌世情绪,从他的笔记中能够看到一些文字描述比较灰暗,及时找他聊一聊,对他进行疏导,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另有专家提及,“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也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不仅要知道学生在校的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一个孩子走了,希望未来能留住更多的孩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